包拯,北宋的名臣,以“铁面无私、刚正不阿”闻名四方,成为百姓心中的象征,是正义与公正的代名词。在民众心目中,他就是那个不畏权贵、坚持公平的青天大老爷。正如古人所说,“当官要为民线下配资公司,勤廉放心间”,而包拯恰恰是将这一点做到极致的典范。
那么,历史上,包青天究竟做了什么,才能赢得如此盛名?又为什么他会突然离世?为何在他的葬礼上,会有二十一口棺材从各大城门抬出?盗墓贼为何会立下“盗墓不盗包拯墓”的规矩?这一切,背后都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
包拯,字希人,庐州合肥人,是北宋时期的清官与谏臣。他出生于书香门第,家庭温暖和睦。父母双全、才学出众的他,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。天圣五年(公元1027年),包拯考中进士,初任江西建昌县知县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身为独子的包拯,面对年迈的父母,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责任和孝心。建昌距离故乡庐州几千里之遥,父母身体孱弱,无法随他一同迁移。包拯深知父母无法离开故土,而自己也不忍将他们留在孤单的地方。为此,他书信上奏皇帝,表明自己的困境,恳请皇帝将他调回离家更近的和州。皇帝见其孝心感人,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尽管如此,父母依旧不愿离开家乡,包拯最终决定回到家中,全心尽孝。在父母去世后,包拯更是搭起茅庐守孝三年,这份孝心让周围百姓感动不已。在孝顺的德行影响下,包拯也逐步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尊敬。三年守孝之后,百姓们纷纷劝他复职,包拯也在这时重新决定走上仕途。
古人云,“孝是百行之首”。正是包拯对父母的尽孝,才为他日后的官场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让他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自1037年起,包拯的官职一路高升,最终成为了枢密副使。然而,无论职位如何变化,他始终保持着对百姓的真诚与公正,一视同仁,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。
包拯之所以备受百姓尊敬,正是因为他无论是对于百姓、权贵,还是朝廷中的高官宠臣,都能坚守公正,丝毫不偏私。他从不畏惧权威,秉公执法,正因如此,人们亲切地称他为“包青天”。
其中,包拯弹劾王逵的故事尤为经典。王逵是北宋的一位权臣,仗着自己在朝中的地位,剥削百姓,收取重税,甚至贿赂京城官员。包拯得知此事后,亲自展开调查,搜集证据,并屡次弹劾王逵。尽管宋仁宗曾屡次搪塞,但包拯没有放弃,坚持了七次弹劾,终于使王逵落马。包拯对权贵如此严格,那对皇帝又会宽容吗?史书记载,在一次宫廷事件中,张贵妃想为亲戚谋职,包拯毫不留情地阻止了她,甚至在进谏时情绪激动,唾沫飞溅,直到宋仁宗最终改变了决定。包拯的这一行为,展现了他对权贵的不屈立场,“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”的精神深入人心。
包拯不仅在朝廷上铁面无私,在家中也保持严格的纪律。公元1053年,包拯担任庐州知府时,家族中的一些亲戚利用他的名声做出不法行为,包拯毫不手软,严格按照法律处理,绝不袒护亲人。这一做法使得家族成员深知不能借他之名乱来,从此不敢再犯。
包拯之所以得到百姓的爱戴,不仅仅是因为他公正无私,还因为他关心百姓疾苦,真心为民请命。他在庆历新政失败后,提出了“限田令”,将土地兼并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,确保百姓能耕种土地,得到温饱。同时,他还推动了“拆迁令”,拆除阻塞河道的楼台花园,清理淤堵的河流,让水道畅通,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。在包拯的治理下,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,这也让他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。
然而,这位一生清廉、爱民如子的包拯,最终为何会在十三天内突然去世?根据史书记载,包拯在处理公事时突发重病,急忙回家休养,经过十三天的治疗后,最终暴毙。包拯的死让整个朝廷和百姓都震惊不已,京城中哀声一片。宋仁宗亲自前去探望,痛惜不已。然而,随后却传出包拯尸体中含有过高的汞含量,汞是古代常见的毒药。对此,有两种解释:一种是认为包拯可能被毒死,另一种解释则认为,古人为了保存尸体,常常在棺材中加入防腐物质,包拯的家乡离京城遥远,或许是为了防腐才使用了汞。
包拯的葬礼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。根据史书记载,包青天的葬礼上,二十一口棺材同时从不同的城门抬出。这并非因为包拯生前贪图荣华,而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清廉形象,身后会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。为了避免百姓争相追随,包拯提前设计了这一策略,使得真棺难以辨认。此外,由于包拯在一生中得罪过不少权贵,众多仇人可能会在他去世后借机报复,为了避免尸体被亵渎,百姓便将二十口棺材视为一种保护措施。
包拯的名声远远超过了他的生前,他的事迹成为后世的楷模,甚至连盗墓贼也立下了“盗墓不盗包拯墓”的行规。这句话至今仍在民间流传,象征着对包拯公正廉洁、铁面无私精神的敬畏与尊重。
包拯的影响,不仅仅局限于古代。即使在今天,我们也应从包拯的事迹中汲取力量,学习他的刚正不阿、清廉为民,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也应坚守公正与诚信,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,以包拯为榜样,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