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四十六年十倍配资开户,甘肃农民起义
乾隆四十六年,甘肃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。此次起义的规模并不庞大,乾隆帝决定派遣自己的亲信将领阿桂带领一万清军前去镇压,并让宠臣和珅随军出征。乾隆的意图很简单:两位心腹大臣在场,不仅能顺利解决问题,还能在外多积累一些军功,这对他们的升职会有所帮助。然而,事与愿违,起义军表现出了出乎意料的顽强抵抗,尽管人数较少,但他们的战斗力不容小觑,显现出决死拼命的气势。
困局与巧妙奏折
展开剩余83%两个月过去了,起义军依然盘踞在兰州附近的华林山上,阿桂的军队几次进攻,都没能攻破山上的敌人防线,反而损失了不少兵力。双方形成了僵持状态。阿桂心中焦虑不已,作为一名军机大臣,他的军队竟被区区数百农民起义军困住,这要是传出去,面子往哪儿放?若乾隆帝得知此事,恐怕会降下怒火。
正当阿桂一筹莫展之际,天降暴雨,连续三天的大雨让山路泥泞不堪,阿桂立刻意识到,暴雨的时机简直是天赐良机。于是他赶紧回到大帐,写下了一封向乾隆帝请安的奏折:“本月初六日,大雨滂沱,初七、初八连绵不止,直至初九始晴,未能按时剿灭匪情,请皇上问责……”
考虑到雨势可能会停,阿桂立即命令信使以加急方式将奏折送往京城。乾隆帝接到奏折后,首先并未生气。他知道大雨导致山路难行,进军受阻,因此并未责怪阿桂,反而决定延迟几天的计划,准备宽慰一下这两位心腹大臣。
皇帝的怀疑与贪腐揭露
然而,乾隆并不完全放心,几日前他刚收到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的奏折,称甘肃又遭遇了严重的旱情,要求朝廷拨款赈灾。这让乾隆产生了怀疑,难道阿桂和王廷赞两人言之不一致?他随即派密探前往甘肃调查,结果密探回报称,甘肃近来持续降雨,并无旱情。与此同时,和珅也发来密报,说因为持续暴雨,平叛行动受到影响。
乾隆怒火中烧,立即认定王廷赞谎报旱情,决定查明真相。他派遣阿桂转任钦差大臣,调查甘肃连续七年的“旱灾”究竟为何而起。乾隆决定从粮仓入手,寻找问题的根源。
从“捐监”政策开始的腐败链条
事情要追溯到七年前。乾隆39年,甘肃发生严重旱灾,陕甘总督勒尔谨请求朝廷赈灾。因时局紧张,国库并不宽裕,群臣讨论多时,终于提出了一项“捐监生”的政策。所谓“捐监”,即是富家子弟向朝廷捐献一定的粮食,作为回报,朝廷授予其监生身份,便可参与高级科举考试,甚至有机会做官。尽管乾隆起初并不赞同这种破坏官制的行为,但在实际困境面前,最终同意了这一做法,并规定只能捐赠实物粮食,而不能捐款。
为了防止腐败,乾隆特别选定了一位清官王亶望,要求他负责甘肃的赈灾工作。王亶望的背景较为清廉,乾隆相信他能处理好赈灾事务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王亶望从最初的捐粮到后来的捐款,甚至开始要求地方官员“送礼”,一切都开始偏离了最初的设想。
真相浮出水面:假灾情与贪污
阿桂根据乾隆的指示,开始调查甘肃各地的粮仓,发现情况极为严重:原本应该存在的“监生捐赠粮食”不仅没有,连国家的储备粮也大幅亏空。阿桂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乾隆,乾隆帝怒火中烧,立即下旨彻查,要求对相关责任官员严惩不贷。
经过一系列调查,阿桂揭开了一个惊天的腐败网络。甘肃的灾情竟是完全伪造的,所谓的“捐监生”完全是虚假的。官员们用“折色”(现金)代替粮食捐赠,收取的银子最终都进入了贪官的口袋。王亶望和其他高官对灾情的虚报、捐赠的造假进行了长达七年的“冒赈”行为,导致了甘肃百姓的苦难。
贪官的下场
随着调查的深入,王亶望、王廷赞等人最终被捕,他们一开始试图为自己辩解,但证据确凿,无法抵赖。特别是甘肃的道台福宁经过严刑拷打,终于揭露了整个骗局的真相。此时,案件迅速扩展,整个甘肃官场都被卷入其中。
乾隆深感愤怒,决定将所有参与腐败的官员一网打尽。根据大清律例,贪污达一千两以上的官员应当被处死。由于甘肃官员贪污的数目实在太庞大,乾隆不得不调整处理标准,最终决定对贪污两万两以上的官员处决。
震惊朝野的惩处与结局
在兰州的刑场上,十九名高级官员被押解到场,按照命令,刽子手一一执行死刑。此场景震动了整个甘肃民众,许多人都对这些贪官的死感到极大的快慰。随后的几个月,甘肃再次发生了四次类似的集体处决,最终,五十六名官员因参与这场史上最大的腐败案而丧命。
即便如此,这个案件仍未彻底平息。几个月后,乾隆接到关于王亶望家产的清单,然而,清单上竟然缺少了许多珍贵物品。经过调查,原来是时任闽浙总督陈辉祖动了贪心,私自篡改了清单,侵吞了大量王亶望的财富。最终,陈辉祖被揭露,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此案不仅揭露了甘肃省内部的严重腐败十倍配资开户,也让朝廷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产生了深刻反思。甘肃的农民起义最终因为朝廷对腐败官员的严惩而平息,但这场历史性的灾难,也为清朝政府敲响了警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